涂 永 红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文明城市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兴旺,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轨变型期,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的提高,人们对建立新的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又面临着各方面利益的重新调整,各种观念的相互碰撞,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情况,建立新的家庭伦理道德,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拟从强化家庭文化活动,倡导和塑造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作一些探讨。
一、家庭文化的外延、内涵及活动特征
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群体,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层面。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家庭伦理建设的具体实践,是伴随着社会进步而正在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外延大体上分为道德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德、智。体、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家庭文化活动的突出特征则是以家庭为阵地,以家庭成员为主体,并以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活跃于社区。以其广泛的群众性和包容性确定了自身的风范和个性,具有群众普遍接受的特点,既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成员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心理,又能把高雅文化植根于群众之中,而且不受场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就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又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家庭文化活动要有社团组织来推进。
二、家庭文化活动的功能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富而思美、足而思乐、丰而思文已成为家庭生活追求的趋势。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求新。求美、求乐的需要,应是家庭伦理建设向高层次转化的必然。以家庭文化为基础,以组织家庭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一种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推进家庭伦理建设的健康发展,家庭文化活动的功能得以充分的显现。
(一)构筑良好的人文环境
从人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家庭夫妻关系是核心,家庭继续朝小型、核心化发展,人际关系简化。家庭文化活动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兴趣、爱好,将亲情爱情融为一体,使家庭由单一的血缘纽带向感情纽带过渡。
从家庭职能的变化看,家庭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栖息地,生产、物质、消费、生育、抚养、教育、赡养、性生活、消闲、感情交流等家庭功能,有的在弱化,有的在强化。家庭愈来愈由“婚姻合作社”、“生命合作社”、“经济共同体”型向“心理文化共同体”转化,家庭文化活动造应了家庭功能的变化,在千家万户中具有广泛的市场。
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现代文明成果,带来人们竞争向上的伦理销神和快节奏的生活秩序。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的消极因素,一向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在九十年代的今天,居住在同一座大楼的邻居竟互不认识,一按年轻人的家庭房屋装饰越来越豪华,却不愿履行赡养老人的基本义务,也出现了一些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唯利是图,不讲道德规范等不良现象,影响了社会风气。人们呼唤现代文明,渴望能有一种有效形式推进新的家庭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文化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在推进家庭文化活动中,我们以家庭为基点,通过开展“四进家庭、四在家中”(即伦理道德教育进家庭、科普教育进家庭、法律法规教育进家庭、文化艺术进家庭;学、美、巧、乐在家中)活动,以情感人、以理眼人、以形动人,在调适人际关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活动中,夫唱妻舞、祖孙同台、兄弟姐妹同乐,一家甚至邻里几家共创佳作的融洽氛围,增进了情感交流,凝聚了一片亲情。
在此基础上,把家庭文化活动向社区延伸,引导社区市民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晨练健身活动、敬老活动、青少年假期联谊活动、邻里互相关照活动等。为克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的“高楼病”给人们之间带来的隔膜感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感,根据各社区不同的文化基础、特色,各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文化活动展示会”、“楼台对歌”、“老人居室美”、“社区街坊节”和社区住宅周边“卫生环境评选”等活动。吸引社区市民走出家庭、走出楼院,相聚在一起,在共同的参与和创造中,加深相互了解,弘扬新时期伦理精神,形成一种和睦、温馨的社区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家庭伦理建设走向健康的轨道。
(二)培育现代文明家风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总和,家风是家庭伦理建设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社会风气的基石。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乏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如勤勉、孝悌、仁德、“精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助人为乐”、“以礼待人”等,但也有不少禁锢人和社会发展的糟粕,如:“三从四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如何培育现代家风,在实践摸索中,我01通过开展创建“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十好农户”等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典型引导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其中,家庭文化活动成为创建活动的一条主线。如我们一些社区开展的“六个一”活动,即:中秋节时晚辈与老人共同赏月并赠送老人一件礼物;夫妻间互赠一条相互促进和日益相爱的座右铭;父母给子女写一条教子格言;利用老人节开一次家庭敬老会,颂扬老人的养育之恩;制定一个赡养、照顾老人的公约;带老人游览一次名胜古迹。这样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特征,其社会影响是显见的。我们曾追踪50年代培育出的10户市级“五好”家庭,现已派生出43个家庭86个家庭成员。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树立“六爱”(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信念,确立积极进取、克己奉公的原则,培养顾全大局、仁义礼让、诚信敬贤的行为规范。良好的家风,淳化了代代人风。其中,闻名全国的“两春一枝” 中的周春姣,是位搬运工人家属,大字不识,不善理家,经过“五好”活动的教育后,她和老伴扫了盲。夫妻俩逐步铸塑了勤奋向上、勤俭持家的家风。良好家风孕育的6个子女,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3人,有当医生、工程师、院长的,也有当工人、干其他职业的。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当锅炉工的老么,也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劳动模范。90年代,家庭文化活动中评选的美好家庭,其共同点是家风民主、和谐、向上,家庭教育有方,家庭成员对社会贡献大。他们既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展示了改革时期家庭的文明新风。社区市民从他们的家风中得到启示,找到自身家庭伦理建设的方向。
三、深化家庭文化活动的思考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家庭文化活动,推进家庭伦理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正如前所述,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期,现实家庭关系和家庭观念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的严峻挑战,如何建设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家庭伦理道德需要我们作出持续的努力。首先,在道德建设的内容上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又要摒弃至今尚存的消极落后的封建糟粕,既要吸收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文明的家庭伦理观,又不能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家庭伦理模式,这需要我们正确的把握和理论的引导。其次,在加强伦理建设的方式上,要提高家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适应性,以更好地推动家庭伦理建设的健康发展。要完善教育的手段,确立家庭文化活动的有序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社团组织、群众参与的关系,增强活动的层次性和有效性。第三,要加强对家庭文化活动的理论研究,从中揭示家庭文化活动与家庭伦理建设的关系、作用和规律。对以上问题,我们将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得到与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指教,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化家庭文化活动,把我市家庭伦理建设提高到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