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伦理    |   家庭伦理    |   中日交流    |   中文书籍    |   视频专区
文 章 搜 索
 
相 关 文 章
· 论现代日本的家庭道德
· 家庭伦理与国家伦理的永恒价值
· 青年期性伦理及婚后生活
· 家庭伦理及其实践
· 妇女主义、堕胎选择权与“冰山假
· 当代日本人的人伦观念 ——青年
· 纯粹伦理的幸福观
· 妇女就业与现代日本的家庭伦理
· 知福、惜福、造福
· 艺术与道德的根源一体性
· 关于夫妇的伦理
· 家庭文化活动与家庭伦理建设
· 伦理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 从白色和赤色看日本人的伦理观
· 对人工生殖的一些伦理思考
· “早起”的健康学
 
纯粹伦理的幸福观

台湾伦理研究学会荣誉理事长   李聪熙


“母鸡寒天觅食犹呼伴,老叟饥寒交迫犹抱孙。”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母鸟接受小鸟喂食的那一时,乳羊跪吮母乳的那一刻,就是享受“幸福”的滋味。家财万贯、玉食锦衣、豪宅名车、儿孙满堂、子孝孙贤、功成名就,固然深尝人间幸福的甜美,但如此机运并非常人可得,岂可强求。平凡的我们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会、去实践“幸福之所在”,享受平凡中的幸福。,才能如同嚼甘榄般的“幸福滋味”,余香长留。

唐代有一首禅诗,颇能发人深省:“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也许所谓的幸福,并非名利权势的东西,它常常只是我们家里一株红色的鲜花,或一缕随风飘过的花香,或屋檐下那盏等待游子归来的昏黄小灯,或是家人一句贴心关怀的话语:也许幸福只是一种内在心灵的感觉,或在某一刹那,心中某一根隐密的心弦,忽然被爱意撩拨,产生共鸣的满足感,这就是幸福。

原来幸福也如同美感一样,这个世界并非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用心去发现它。所以说,幸福不在于事物的多少,而在于心灵满足的感受。

星云法师曾将人生幸福分为五个层面:一、生活上的幸福。二、身体上的幸福。三、财物上的幸福。四、精神上的幸福。五、信仰上的幸福。这个主张与生活伦理实践伦理的幸福观不谋而合。

在家庭伦理的实践来说:勤俭持家是美德,基本上但求家人温饱,家居日用不虞匮乏,家中人不求大富大贵,都能守本分,家和万事兴,但求享受天伦之乐,平安就是幸福。

在身体健康的实践上来说:五官端正、四肢健全、少病少痛就是幸福。俗话说:“无病第一贵”,感谢父母的厚赐,更应自我保健锻炼,常保安康就是孝顺,也是幸福的象征。

财物缺乏,生活困苦,当然不幸福,但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钱财聚敛太多,尤其是不义之财,更会造成累赘,为钱财烦恼,更甚于为贫穷之苦而伤心,幸与不幸福在于自我比较而定,够用就好,该是平凡中的幸福。

精神与物质并非对立的二个主题,基本生活上物质不虞匮乏,但人的财产再多,物质再丰富,而在精神上空虚也不是幸福。有知识,能客观,有慈悲宽容的心,有人缘,与人为善,富关怀与同情心,能乐观奋发向上,忧愁烦恼就不会缠身,这就是最平凡生活中的幸福。

至于宗教信仰,也是人生求幸福的力量。因为信仰里有依靠,信仰里有希望,,信仰能解除内心的苦闷,找到生命的指引与归宿,那是人生最高、最大的幸福。

心理学家主张“动机根源”说,认为凡事由动机引发行为,由行为成为习惯,长久的行为习惯造成人格的特性。一旦塑造成某种人格特质,将会造成你生活的幸与不幸。世俗上说某人命好与命不好,从科学的心理学来说是由“动心起念、行为、习惯、人格”而形成的一种生活模式造成的结果罢。

从宗教上来说:基督教主张人的“原罪”,教人懂得忏悔认罪,博爱敬神爱人,一切都是“善念”与“谦卑”为出发点,去求人生的幸福。

佛教并非“宿命论者”,基于“缘起性空”的真理,认为没有任何事可以单独主宰,所谓“缘”的媒介都在不停地变化,而且“因果”也随时在移位,“因变成果,果又会变因”因此,如果说今世命好者,固然是前世积下的福,但是若不加珍惜,又恣意挥霍不能自制,形成恶因,不但福报漏失,来生更会承受恶果。

佛门讲“福田”,就是为人们开创“业因”的契机。教人处于逆境者要修,处于顺境者,为了保持一路顺风,更要修。这与前面所说心理学家所主张的动机行为习惯说,也有契合之处。

一般人在亲情上来说,为家人、亲友分劳、分忧是美德,但富有同情心,愿意帮人助人解决困苦,更是“福”的积德。每个人都承受着父母的恩,师长的恩,国家社会的恩,以及众生互助的恩。懂得说出“谢谢!”、“感恩”的话,更是“幸福”的感受,所以说“幸福从善中来”。

日本伦理研究所理事长丸山敏秋在《纯粹伦理入门》一书上说:“凡一个人健康地,随时随地贯注心意地生活,对前途抱有洋洋无限之希望,感受人生的喜悦,常怀享有生命的感恩状态”才是我们人生真正所谓的幸福。


 

 
 
日本伦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6-2017
Email:ushinntu@126.com
推荐最佳分显示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