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伦理    |   家庭伦理    |   中日交流    |   中文书籍    |   视频专区
文 章 搜 索
 
相 关 文 章
· 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
· 幼儿教育(十)
· 幼儿教育(一)
· 亲子相关的原理及其体验
· 幼儿教育(八)
· 家庭的文化力量——父母向孩子
· 幼儿教育(十二)
· 幼儿教育(六)
· 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问题
· 关于孩子的个性教育初探
· 幼儿教育(七)
· 幼儿教育(九)
· 6—15岁儿童教育要点
· 幼儿教育(十一)
· 幼儿教育(五)
· 儿童的不良行为与家庭教育——其
· 幼儿教育(四)
· 幼儿教育(二)
· 幼儿教育(三)
· 幸福的分娩
 
家庭的文化力量——父母向孩子的传教

日本伦理研究所 野村正恒

一、当今的世态一文明有点失控,
 

       道德被遗忘了吗?
       日本曾是一个道德普及的国家。尤其可以说,日本人是具有“耻” 文化的。一个知耻的人,做了丑事,在上帝面前不害羞吗?不能做卑鄙的事情。在日本,这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要接受的一种灌输教育。这种教育也是同尊敬长老、同情他人相关的。从最近的世态或者说社会现象看,这种以往的道德律令已在人们的意识中淡化了吧。所谓人的幸福,不只是具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人需要有作为人的辉煌、相信自己的作用、同很多事物相联系且受惠其中、具有自己真正能够致力的事业等等。也就是说,人们追求爱、信赖、尊敬、尊严、自由、交流、理想等等。诸如这些都是物质所不能满足的。
       近几年来,不愿看到的事件多起来了,这似乎是全世界共同的倾向。以日本为例,有“欺负” 以及与其相联的孩子自杀的报道。随着物质的丰富,作为现实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中的强烈反映,薄情、残酷的欺负事件在学校发生,成了教育界的一大问题。人们从对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反思中,向社会要求新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教育的应有状态,向大人们要求对以往的人生方式和追求幸福的价值观进行再研究,要求其为了精神的富饶而学习。这是因为父母的生活方式如何,对孩子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战后的日本,以经济成长、经济发展为目标,一心致力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扩大。于是追求物质以及与追求物质直接相联的富裕、奢侈、快适。便利等成了人生的目的。因此,似乎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只有物质的充实才是幸福的目标。这样,本来重要的文化和道德律令就被轻视了。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近代文明是依靠大量生产的成功这一手段来推动世界的。人们掠夺地使用天然资料而意识不到对环境的破坏,其背后隐藏着作为竞争原理的优胜劣败思想。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反省:有必要慎重地考虑为了人的文明。
       今天,如果谈到与孩子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有欺负、逃学、不良行为、偏重学力等等。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如下方面:如上所述的以物质为代表的种种价值观;因情报多样化而带来的正确选择的困难;以学历主义为中心的竞争主义和教育信仰;利己主义的蔓延;回避与近邻来往的孤独化倾向;看不起或无视弱者;人生价值的摸索与混乱;人际关系淡漠的倾向等等。这可以说是今日的大人社会的特征,也无外乎是伦理文化的衰退。
       战前的日本,是多代同堂家庭。某女性结婚后,作为媳妇离开自己的家而进入另一新的家庭,成为其丈夫家族的一员,受其家风、,传统习惯的熏染。一旦生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教育,就需要一种能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精神权威。这种精神权威就是家长。家庭成员都要服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担负着人格陶冶的中心这一责任。这就是作为家长制度确立的战前的家族主义。战后,这种制度  得到了改变,新结婚的夫妻独立成为一家,大家族制度向核心家庭制度转化。其结果,家庭中的文化创造的基础被弱化,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由于核心家庭化、少生孩子即少子化的影响,家庭的内容发生了大的变化。在家庭中,没有上年纪的老人,也不去设置象征同祖先关系的佛坛、神龛等,孩子们是在没有意识到同祖先们纵的联系中,是在恩的意识和尊敬长者之心没有得到培育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本来,孩子应在家庭生活中,懂得自己的生命是有其本原的,正是托福于它才使自己得以生长,从而养成谦虚的品性。核心家庭缺乏这种机能。父权丧失,教育力欠缺、家庭的文化力也很缺乏的家庭很多,这就是目前的状况。这种被视为人际关系破绽的现象,作为大人社会不安姿态的反映,也表现在孩子社会中。在孩子间发生的欺负这一社会现象,正是大人社会中公正思想和尊重人权精神倒退的反映。这就有必要呼吁,要强化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力量。

二、文化——加强精神联结的纽带

       “人的生活之本是文化,其基础是家庭”。这是伦理研究所第二任理事长丸山竹秋先生对伦理研究所的创始者、丸山敏雄先生的《文化与家庭》,即作为机关杂志最初发行的《文化与家庭》进行了说明之后使用的语言。①与家庭成员的精神相关的要素,对于家庭的形成是重要的。夫妻一同在烦恼、喜乐、祈祷中培育子女。眼睛看不到的家庭(家庭气氛,如甜蜜的家庭)承担着这种事业。但是,在今日的日本。牧歌式的家庭的印象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家庭的文化力衰退。双亲是否认真地生活,这在家庭中,是可以通过孩子不断地得以体现的。在家庭的轻松气氛中,存在着一种具有连续性、持久性的东西,这就是铭刻在家庭历史上的家庭的文化力。
       文化是人创造的产物。人们把从祖先传下来的东西加以改造而开拓人类生活。人们改造自然而创造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成果,被称为文明、文化。它不只是有形的东西,也有无形的东西,在人类文化中,尤其重要的是与精神的内在生活相关的东西。本来,文化一词是具有智慧、精神领域的耕耘这种意义的。文化与人的应有作态相关,是从社会和个人的立场出发提出的人们应有样态及其作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所有一切事业都是全球化的,因此文化的扩大和演化极为重要。尤其是社会的指导者,他们若不象人们指向高度文化那样,坚持全球化的人生观和生活样态,就会成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问题。
       如果允许我极简单地予以表述的话,那么可以说,在文化中必须内藏很多能使人精神愉快、心情平静、内心充实的东西。如前所述,在文化的构造中内藏着它的创造性(进行精神耕耘而创造出来的东西),而且这种创造性应是与人的幸福相关联的。因此,所谓家庭文化就是家庭的应有样态的文化。所谓高度文化的家庭,就是具有充满敬和爱的爱和气氛,明朗,喜劳,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联结得很紧的家庭。
       提倡纯粹伦理的伦理研究所创设者丸山敏雄(1892-1951)先生认为,在古代的日本,有崇拜太阳的生成化育作用和繁殖子孙的性现象的高度的伦理文化。②即使处于苦难之中,也没有停止过对正确文化的生活方式的探求。后来,在日本创造了各种艺能和造形文化,并作为道发展起来,从前辈传向后代的人们。那时的时代精神中心是“恩的思想”。可以说,日本传统文化的连续性色彩是很浓的。所有外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依靠创造、相传的自觉性而传向后继者的。因此,各自都可以称为高度的文化。
       丸山敏雄担忧战后道义的荒废,再次发现了不局限于家庭的国内伦理文化。他从企图推广纯粹伦理,对海外报恩的愿望出发,开展了立足于苦难而形成的伦理文化运动。这是需要下大决心的。③尤其是用这种伦理文化去经营家庭生活,家庭中就会充满明朗、爱和的气氛。伦理运动的中心就是为了用这种想法去影响周围的人们。因此他说:“形成家庭,经营社会,产生人世幸福和文化的基础是人之爱。”④
       自己积极地支持他人,待人以诚实以及考虑、理解他人的立场等力量,是构筑以爱为中心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尤其在家庭中,这种父母的文化力量,会给孩子带来影响。换言之,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把怎样才能怀着明朗的心情生活下去这一精神和具体行动,传教给孩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以语言、礼义规则、家庭气氛等为媒体,从心向心传教的。为此而架起的心的桥梁,可以称为“精神纽带”。在人世中,自己是至上的存在,人生应尊重这种生命之源。今天必须重新认识为把这种精神传教下去的纽带。如果能够将有价值的东西,将祖先那里值得肯定的东西,明朗、快乐地传给下一代,家庭就会充满文化的力量,就不会发生不良行为、逃学和欺负事件。夫妻若能对孩子乃至对第三代第四代继续这样做下去,幸福的家庭就能代代相传。

三、表现在体验之中的家庭文化力量之例

         一父母与孩子相关的原理
       以住在茨城县水户市的K某(当时40岁,园艺业,妻38岁、护士,长女13岁、中学生,长子10岁、小学生)的长子M君的不良行为问题和本人经营不振问题得到解决的伦理体验为例,试图说明一下父母与孩子相关的原理。1975年时,M君对繁重的学习发生了厌恶心理。母亲是护士,白天出勤多,有时也上夜班,很少同孩子进行交流。父母双亲的关系也不太好。M君对这种家庭环境不满而感到非常寂寞。早上去学校途中,改变了主意,不去学校,为掩家长耳目,常去电子游戏中心玩。刚开始时玩游戏机的费用是用自己的零花钱支付的,不久就开始不断地从其父亲的线包里偷钱了,成为了社会上所说的有不良行为的少年。母亲是个老实人,不太说自己的主张,心里不高兴也不说出口。与其母亲的性格相反,父亲肚量大,独断专行,因其事业的失败,债台逐渐高筑。受事业不景气的影响,夫妻也常常吵闹。
        M君常从其父亲钱包里偷钱的事,偶尔被发觉,就要受到他父亲铁拳的制裁。加上学业不好,其母亲对他很伤脑筋。另外还有每天迫于还债的烦恼。再者陷于痛苦之中的丈夫,天天饮酒消愁。挣扎于这多种苦难之中的M君的母亲,因意外的机遇,接触到了纯粹伦理。她每天早上都认真地去参加“早晨的集会”(伦理研究所主办的早上五点开始的纯粹伦理学习会)。其结果,日常生活的实践,达到了“纯情”的境界。从此以后,孩子的不良行为一点一点地得到了纠正。
       K某为其妻的诚实的伦理实践行为所吸引,认为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于是在其妻人会二年后,也开始了伦理的学习。K某在谈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靠借债延续着困苦的日子。因过于困苦,我坐在父亲的墓前诉说:‘爸爸,实在无奈,已用尽一切办法,怎么办呢,请给以指教。’那时,自己孩提时代给父母亲惹麻烦的事,突然浮现在眼前。感到这同自己长期的不良行为相重合而形成了因果报应。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孝之子,因对不起父亲而内疚,于是泪水纷纷洒落在墓石之上。这时,突然听到了父亲的声音:‘继续努力,一定会好起来的’。是听错了吗,我怀疑自己的耳朵,不,没有错。我感到这是已故之父为使我摆脱难局而进行声援的反应。从此之后,我奋然再起,同妻子一起,很快地还空了借债。工作也走入了正轨。简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现实让人难以相信。”
       从家庭文化力的角度,可以把K某一家成功地开拓繁荣之路的实践体验归纳为如下三点:
       1、确认了父母与孩子相关的现象
       后来的M君结婚了,并帮助父亲操持家业,夫妻生活美满,现在(1996年)已有了三个孩子,三代同堂,幸福度日。学习了伦理之后的老夫妻的家庭爱和精神,很好地传给了M君的家庭。婆媳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和善。K某被其父训斥的不良行为,同样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了。后来,K某团拜墓而接触到了其父亲心情时的内心活动,给自己的孩儿M君以好的影响。这是地道的父母与孩子相关的现象。
       2、父母的自尊感情影响孩子
       对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来说,父母自身能够肯定自己存在的自尊感情,是非常重要的。父母通过明朗的纯情的实践,自爱自尊。并影响到孩子,尊重孩子的存在时,其子女也会自爱自尊,走自主之道。这是重要的家庭文化力量之一。
       3、用同情之泪使父母与孩子间的真情相融洽
       怎么才能同对方心心相通,才能治愈、洗涮对方的心灵呢?美国心理学家Rogers Carl Ransom(1902-1987)认为,对于这一点,无条件的肯定的尊重和同情理解是必要的。K某在参拜其父亲之墓时,受到了来自于已故之父的同情的激励而洗涮了心灵,这是父子真情相通的一种形式。 M君曾认为双亲不知道自己的寂寞心情。不久便知道了父母亲对自己心情的同情和理解。后来,父母在谈及孩子去玩游戏机的心情时,一边流泪一边同情地说:“那时,实在寂寞啊。那里不是学习的地方,令人焦躁不安,是用游戏机消遣啊!父母白天不在家,不能想象你那种寂寞的心情,实在是不称职的父母。你一定很苦吧”。父母的泪水具有理解、同情、谢罪的心情。看到了父母的泪,得到了同情、理解的M君,被洗涮了心灵,返回了纯情的自我。
       设身处地的同情即为爱。对于逃学和有“欺负”不良行为的孩子,母亲应具有如下纯情的心情:“我对你关照不周,实在对不起。你今天有生命,时而让我看到微笑,就是我的幸福。你过去太苦了”。这样,母子的心情就会相通。全面地认可孩子的存在时,孩子就可以实现纯情的自己。母亲的同情理解是同孩子的情绪解放相联的。如果如此,不久在孩子那里就会产生自主的力量。
       只有来自于泪水的心的交流、心的纽带的加强,才是高贵家庭的文化力量。

四、家庭的成立一父母的作用

       健全的家庭培养健全的孩子。在健全的家庭中,具备有卓越、高度的文化力量。家庭首先从夫妻这一横的关系开始,然后产生婆媳、父子这一纵的人际关系。家庭象纵线和横线的织物一样,是靠“十字” 的联系互相支撑的。
       引起社会注意的是,1995年的日本,一个女性平均生小孩二.43人,成为日本史上最低的出生率。由于晚婚,少子化倾向更趋于强化。在这种倾向和今日的世态中,尤为要紧的是夫妻纽带的加强、对孩子的亲密和健全的父于夫杀的建立。顺便谈一下就双亲的作用而在东京都进行的各国的社会调查。“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务、育子、教育、照料老人多由妻子承担。丈夫在外劳动,妻子守家,具有这种观念的人,要比欧美多得多。”但是,现在的日本,妻子在外劳动的人数非常多,这与上述的调查结果差距很大。完备使工作与育子能够两立的社会条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外在的要素,下面拟进一步从重要的内在要素的视点出发来看一下双亲的作用。
       在文化家庭中形成明朗气氛的中心,无论怎么说也是母亲。因此,想谈一下与孩子接触的贤明母亲的样态。贤明的母亲能够在家庭中形成和睦、调和、明朗的气氛。如吃饭、会话、团圆等。而且能肯定地看待孩子的行为,给孩子以温暖的同情。这样孩子就感到了母亲的温暖。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的间接的强有力的“母亲的力量”。母亲正确地理解孩子的立场肯定地把自己的心情传教给孩子,决不让孩子对将来舍弃光明的希望,使孩子具有突破前进途中困难一的信心。这里存在着近似于高贵祈祷的“母亲的力量”。这种祈祷,对于孩子的希望来说,是力量很强的灯火。⑤
       另一方面,父亲的作用怎样呢?在日本现在不象过去那样是父权家庭。因此,恢复在家庭运行中的父子关系是重要的。一般来说,父亲具有绝对服从公司和社会的价值观的倾向。在家庭中,父亲不讲外面的苦衷,大家对他很不理解。父亲有必要在家庭中将自己的人生观说给大家听。而且,母亲也应该把父亲不为大家所知的优点作为故事给大家讲。这样,便可以使孩子逐渐地理解父亲,消除对父亲的反感,有益于父子关系。对于男孩子来说,父亲是对手,是目标。在孩子那里,父亲是恐惧的存在,是厌恶的存在。但是,若孩子知道了父亲是与其同甘共苦的人,便会对父亲有亲近感。父亲同孩子一起玩一起会话,以形成父子之间的接点,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孩子幼小时的良好的母子关系以及稍大后与父亲良好的接点或相通,这些关系对于孩子来说实在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制作联结家庭的精神纽带。而且,强化以爱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培育同情他人之心,强化这种文化创造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

五、总结

       从以上议论的结论出发,对何谓“家庭文化的力量”作如下概括:
       1)父母双亲作为人应使夫妻美满,家庭明朗,作为个人应认识自我,尊重自我,磨炼走自主之路的自我。培育孩子,就是在这种气氛的家庭环境中进行的。
       2)父母亲应留意具有同情心的人格的形成。为把这种精神传给孩子,父母应创造充满“敬”和“爱” 的家庭气氛。
       3)在这种家庭气氛中,发挥个人,自觉自己生命的存在和自己的使命,具有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父母亲应把这些传给孩子。
       4)在这种气氛中,父母亲要把舍弃利己主义,基于人之爱,为利他人而感到高兴的精神,传教给孩子。
       5)对于孩子,父母双亲要以爱为中心,加深信赖,培养其同情的力量、诚实的力量和受客的力量,在家庭中以具有温暖的心的纽带为目标。还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注意接触到双亲真情的纯情生活实践。


    注:①丸山竹秋,《新世》新世言(1996年8月号)
           ②《丸山敏雄全集》,第1卷,423页
           ③丸山竹秋,《丸山敏雄之人与思想》,147页下
           ④《丸山敏雄全集》,第1卷,35页
           ⑤拙著《孩子的自立与双亲的生活方式》(吴潜涛 译)
 

 
 
日本伦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6-2017
Email:ushinntu@126.com
推荐最佳分显示辨率1024*768